论创造能力的正规教育

  编者按:中国民间草根张雄舰,河北承德人,1959年生。1978年就读于国防科技大学应用力学系,1985年进修于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系。是一位有过一百多项发明、获得过几十项中国专利的发明家,中国第一专利发明人之一。 2013年根据大领导中国梦的思想成功创作《中国梦图腾》,被誉为“价值无量的当代国宝”,2016年成功创作《世界梦图腾》,成功填补人类图腾文化史重大空白。

  他历经15年试制成功的中华飞伞的事迹和成功创造了一项2011名大学生同时高抛中华飞伞的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响誉全国。张雄舰是一位创新教育研究家,1984至1998年历时14年撰写论文《试论创造能力的正规教育》引发公众强烈反响,并在《承德日报》上进行连期的公开讨论;张雄舰是一位成绩卓著的早期教育研究者,写有论文《论人的及时教育》,培养的儿子英语神童张正的事迹曾经轰动全国;张雄舰擅长策划,2006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张雄舰被授予中国十大行业策划专家称号;张雄舰也是一位另辟蹊径的成功学研究者,他创立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简短的成功学《张雄舰十字成功学》,它创造性地仅用十个字就公式般地诠释了并能指导一个人的成功全过程;张雄舰是一位数十年如一日的爱国主义者,1999年《承德晚报》两个版面的长篇报道《位卑未敢忘忧国》记录了张雄舰多年始终如一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义举。张雄舰还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受到过金铁霖、王昆、胡松华和蒋大为等恩师亲自指点的双号双音特型间歌唱家,他从小就爱唱歌唱祖国,歌唱党的爱国歌曲,尤其特别爱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和《我爱你中国》多年未曾改变。Zong书记的中国梦的伟大旗帜,更加激发了张雄舰的爱国热情,他在全中国唯一地创造性地图形化了伟大的中国梦,并把它印制在他的中华飞伞上(据考证,这也是中国第一件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实物产品),2013年张雄舰一方面在家乡发动了“中国小学生放飞中国梦”活动,一方面向全国范围的喜爱者进行了免费赠送,张雄舰的爱国义举,得到了人们的赞扬。作为一个资深发明家和其成果多年受到Qin权者严重Qin权的受害者之一,张雄舰对党入国家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伟大战略,自然是鼎力支持。

  此文写作和思考全过程:从上个世纪的1984年至1998年,前后经过了14年的时间才完成。今天在此拿出这篇文章,一个是是有感于钱学森老人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创新家,而且对中国学生的创造教育问题也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深有“同志”之感!今天我从厚厚的尘土中搜得此稿并献于此,就以此篇表达我对钱老的深切悼念和缅怀吧!记得我还是在长沙国防科大读书的时候,我读一系,旁边是六系,也就是计算机系。虽然知道钱老早年学的也是我们空气动力专业,但是,他来科大基本上不到我们系,都是到六系(计算机系),那个时候我校正在研制银河系列计算机,所以,经常能够知道钱老来六系的消息,所以,从那个时候我就对钱老有深刻的认识。今天,钱老走了。我想,他虽然带着许多成功的收获走了,也同样带着一些巨大的遗憾走了。其中最大的一个遗憾我想就是他对中国教育的忧虑——中国这个“创造力几乎为零的教育”的巨大忧虑!我们不妨先重温一下钱老的话语。2005年7月29日,病榻上的钱学森向温家宝(原)Zong理坦诚相告:“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他说,“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他知道,这样的教育,是绝对没有希望的!之所以在此拿出此文,是因为中国现在正在实施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而这个战略的实施,需要数以万计的创新型人才,而中国的教育还远远不能够适应这个国家战略的迫切需要,发表此文,也是想争取能够把中国的教育推向以培养创新人才为主的康庄大道上而尽一点绵薄之力!

  本文的写作要特别感谢张国强、汤杰、周舟、王琪等仁兄和多位朋友对本文提出过多次诚恳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特别的感谢!本文在2000年北京举行的一个新世纪中国儿童素质教育研讨会上全文宣读。

  试论创造能力的正规教育

  目 录

  一、 我们与我们今天所处的形势——启示录之一

  二、 中国教育的总目标的总任务——启示录之二

  三、 中国教育,为什么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启示录之三

  四、 中国教改,方向正确,喜人;尚缺具体操作性,堪忧——启示录之四

  五、 “马家军宣言”及我们应该闯出自己的教改之路——启示录之五

  六、 中国素质教育的“三足鼎立人才说”暨中国人才的“素质结构”

  七、 水落石出:低能教育,才是中国旧式教育的症结所在

  八、 中国教改的当务之急是要对症下药——开创、实施正规的创造能力教育

  九、 对创造能力课的八点基本描绘

  十、 创造教育与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十一、 素质教育的五项基本原则与创造教育

  十二、 六龄童的三项小创造与将创造教育列入系统的正规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十三、 开创、实施正规的创造教育的基本操作步骤

  十四、 实施正规的创造教育,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我国的人才供需矛盾

  十五、 中国未来的高教制度应该是“两步法”

  十六、 展望未来,我们要搞中国的发明创造大学

  论创造能力的正规教育

  暨从根本上彻底改变长期困扰于教育界的高分低能现象——兼及在各级学校的正规教育中增设一门“创造能力课”的设想及论证

  为了彻底地从根本上改变长期困扰于我国教育界的高分低能现象,为了最快、最有效地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及其综合素质,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出、快出高水平、高素质人才,为了迅速造就大批量各行各业的“青年鲁班”,为了早日实现我们摘取世界科学桂冠——“诺贝尔奖”的夙愿,我在这里将要论述这样一个观点:将系统的创造能力教育象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一样,堂堂正正地列入学校的正规教育,其中包括:小学阶段、中学阶段、高中阶段以及高中以上阶段——这就是本文的核心论点:“彻底告别低能力、低效益的‘旧的应试教育’,全力构筑21世纪‘创造教育工程和’全民创新工程全力实施21世纪‘高能力教育’战略,落实和完成我国跨世纪素质教育的历史使命,为确保伟大的‘科教兴国’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如期实现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 我们与我们今天所处的形势——启示录之一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就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不仅有共性,而且还有特性。目前,世界各国都处于一个由“知识爆炸”而导致的“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世纪之交而促发的“百国争雄,千帆竞渡”的时代——呈现出异常激烈的“万类霜天竞自由”大局面。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在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大趋势、大潮流”中,我们都认识到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冷酷无情,几乎都预感到,在强者面前,弱者要想找到平等、找到平衡、找到感觉、找到自我,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些,早在到了近代就饱受列强压榨和凌辱的中华民族,其体会就更加深刻!虽然有一天我们强大了,我们也无心凌弱他人,但是如果我们久居弱位而不能振兴,别人会对我们怎样,那就不依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了——我们就处于这样的国际大氛围中。

  二、 科教兴国与中国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启示录之二

  所谓“知识经济时代”,就是“科学经济时代”,就是“头脑经济时代”,就是“思维经济时代”,说穿,也就是“人才经济时代”,而“人才苗子”的主产“苗圃”,恰恰是教育!所以,党中央和国务院,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以中华民族的兴亡为已任,科学地、历史开创性地提出了“科教兴国”和“创新中国”的伟大的发展战略。所谓“科教兴国”,就是以迅速强国为总目标,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先导,以先进的教育手段为基础,以学校为人才的培养基地。这就是目前我们中国教育改革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所谓“创新中国”,就是从战略的高度指明了中华民族要在最快的时间内赶超世界先进国家所必须的发展道路,不创新,就不可能赶上,不创新,就更不可能超越!而创新人材的主产地,还是中国的教育。由此可见,中国的教育,对于国之兴衰、国之未来,关系和责任都十二万分的重大。如果中国的教育质量跟不上去,不能够为国家提供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那么,我们的“兴国”宏愿,就会永远地停留在“想”的水平上。

  三、中国教育,为什么要进行彻底的改革?——启示录之三

  那么,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要进行彻底的改革,而且这种需要近年来越来越显得异常紧迫呢?很显然,这是由于一种特殊的“供求矛盾”日趋激烈所致,即:我们的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不仅一开始就不能够满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猛然骤至,这种供求矛盾就更加突出。据统计,建国50年来,尽管我国培养了近千万大专以上学历毕业生,可是,我们不仅与世界科学最高荣誉——年年都要颁发苦干项的“诺贝尔奖”不曾有缘,就连对人类、对国家有重大突出贡献的科学家也如凤毛麟角。尽管我们的初、高中和中专毕业生更是数以亿计,可我们不仅在普通岗位上为国家做出突出贡献者屈指可数,而且我国的普通劳动者的素质水平也低得令人吃惊,而且近年来还在下降。

  在今天,不仅初中生找工作难,高中生找工作难,中专生找工作难,就连大学生找工作也越来越难!实际上,就是许多考研究生的也多是为了进行“学历高消费”——装装门面而已!这是为什么?是我们的人才太过盛?不是。我们每年的大专毕业生的数量比起社会上对人才的需求的数量,相差甚远。那么就只有一种解释:从我们的学校里培养出来的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实在少得可怜!一位学者深刻地说:有用之才,再多也供不上用,无用之才,一个也显得“过盛”!

  虽然一个人才的成长是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我们的成才率这么低,教育的责任是首当其冲的——因为学校是专培养人才的地方。我国著名教育家、科学家陈佳洱院士精辟而形象地指出:“中国有的是好的材料,就是缺少好的炉子……”陈先生这里所讲的“炉子”,就是指中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机构。我们每年都要向这个“炉子”中投以数百亿计的“燃料”,而它的创新人才的回报率又是极其的低,这怎能不令人痛心疾首!钱学森先生也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想到中国长远发展的事情,我忧虑的就是这一点。”如果再看看今天的学校的学生那愈演愈烈的、千姿百态的学习状态和心态,你会更加目瞪口呆:在中学,在那里用功读书的,绝大多数都是为了参加高考的,而参加高考,一些学生也不是为了将来报效祖国出大力,而仅仅是为了一只可怜巴巴的“铁饭碗”!这样的教育,与创新、创造离的是那么的遥远,如果我们任其照此普遍下去,我国哪有可兴之日!所以,这个“炉子”应该马上改造,中国教育,应该尽快按照国家发展的需要,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目的来进行彻底的改革。

  四、中国教改,方向正确,喜人;尚缺具体操作性,堪忧——启示录之四

  近年来,中国教改中出现最多的话题就是“素质教育”,其具体内容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水平,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且将其写入了《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等重要的法规性和纲领性文件。应该说,这个教改的大方向和目的,直接针对的是低素质、低能力的旧的应试教育,这是可喜的一面。但由于素质教育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而且又比较抽象和笼统,所以要达到我们的预期的目的,还须将其具体化和明确化,所以其必然会有一个实践和探索过程。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出现“强调了素质教育,就忽视了基础教育,强调了基础教育,就忽视了素质教育”的“怪圈”中,最后在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素质教育不得不悄然退场。实际上,根据中国的具体需求,中国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应该是以创新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围绕着这个核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

  五、“马家军宣言”及我们应该闯出自己的教改之路——启示录之五

  目前,尽管全世界都把教改、素质教育等提到了议事日程,但至今也还没哪一个国家的完全成功之路可以供我们效法和借鉴,所以,为了早日实现我们的强国之梦,我们今天只能自己闯!可以预见,谁先闯出一条民功之路,谁便首先大获其益,谁便先培养出大批量的高素质的人才,谁便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大潮中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立于不败之地。

  近几年,我国的长跑劲旅“马家军”摘取的数枚世界级金牌,宣告了国际上多年的“在力量和耐力的项目上,黄皮肤战不过白皮肤、黑皮肤”的定论彻底破产。马家军用自己的行动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优秀的民族,只要我们勇敢地想,只要我们努力地干,我们中国人就没有拿不下的金牌!不错,体育上我们能领先世界,科学上、教育上和其他方面我们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今天,我们都有过许多领先世界的业绩。伟大的Mao泽东主席曾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只要我们充分地解放思想,敢想别人之不敢所想,敢为别人之不敢所为,广开言路,广集众智,我们就完全能够在教育改革上闯出一条光明无比的金光大道。

  六、素质教育的“三足鼎立人才说”暨中国人才的“素质结构”

  中国的教改何处去?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才能够称得上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这个“高素质”是指什么?

  政治觉悟高、创新能力强、基础知识牢,应该是中国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所需人才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三个“标尺”,也就是中国素质教育应遵循的标准的“素质结构三要素”:一、政治素质的高水准:具有崇高的政治思想道德觉悟和为国家昌盛、民族兴旺而献身的精神和愿望,具备很好的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和水平;二、创新素质的高水准:具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创新激情和创新理念,掌握普遍的创造规律和创造技法,具有顽强的、坚持不懈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创新品质、创新韧性和创新耐力;三、知识素质的高水准:具有强烈求知欲望和学习精神,掌握牢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上这三项素质的高标准要求,就应该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核心的要素和最终目标。这三个高水准恰如三只“足”,将符合中国需要的人才之“鼎”稳稳地支撑起来,事实上,这三只“足”,亦即素质结构的三个方面,缺少任何一只,都不能称之为“鼎”,缺少任何一只,另外两方面也都不能够正常发展,都不能称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这就是“三足鼎立人才说”。

  七、水落石出:低能教育,才是中国旧式教育的症结所在

  象医生诊病一样,要想有成效的对中国的教育进行改革,就必须找到中国教育准确的症结所在。

  如果我们以上述“中国人才素质结构三要素”为标准来衡量,我们就立刻会有一种水落石出的感觉:由于多年来我们只注重从“智育”一个侧面来培养人才,而一开始便忽视了一个绝不能少的“创新育”之要素,所以,我们所培养的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是当然的一大空白,亦即高分低能、低分亦低能的低能教育,才是中国旧式教育的致命症结。

  “低能教育”来源于旧的应试教育,但其罪责绝不在于“考试”。就“考试”这一具体行为来说,其具体的含意是“考什么”和“怎么考”。因为不考试是绝不可以,所以我们只能在“考什么”和“怎么考”上找原因、找出路。所谓“高分低能”,就是在反映学生学习成绩的考分中,几乎没有“创造能力”的影子。因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只有物、理、化、语文、政治等知识型科目,根本就没有“创造能力”这一独立课程。没课开也就没东西可考,在分数中也就不可能有所体现。这就象一句俗语:不种瓜则不得瓜,不种豆则不得豆,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自然地造成了“低分是低能、高分亦低能”的不良结果。很显然,由于三只“足”中的一只被忽视和偏废,则由于这三个要素之间“互为唇齿”的、密不可分的内部关联,所以,另外两方面的发展也显得十分枯萎无助。

  所以说,不是旧的考试制度造成了今天的教育不出创新人才的状态,而是教学内容或者说教学体系的重大缺失造成的。

  八、中国教改的当务之急是要对症下药——开创、实施正规的创造能力教育

  症结找到了,方剂也就不难了。既然“创造能力”的缺欠是中国教育和教改的主要矛盾,那么,我们不失时机地在学校中开创、实施正规而系统的创造能力教育,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对症下药”,就是填补历史空白,就一定能够化解众多的矛盾,就一定能够达到我们的目的。

  就学那些死知识,就考那些死知识,不论怎样学,怎样考,就是注入再多的资金,也达不到“高能力”的结果。为了实现“不求个个升学,但求人人成才”的“高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就必须从改变分数的成份入手,将创造能力的成份大比例地注入学生的分数中。为此,就必须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从小学开始就要增设一门专门启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系统的“创造能力课”,并利用”考“的强大的促学作用,便学生参加各个阶段的评价或考试,以此来拉动学生创造能力的稳步提高。

  大家一致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创造,就是开拓,就是开创,就是我们中国教育最初就不应该忽视的重大问题。Mao泽东同志从很早就提介“启发式教育”,实质上,这个“启发式”的最实质性的内涵,就是要启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九、对创造能力课的十点基本描绘

  创造能力课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

  创造能力课,是一门专门启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激情、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品质、创新热情和创新技能的专业课程。其课程的内容要求是:

  1、正规性。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正规课程,象其它正规学科一样,它有着自己独立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系统的教材和足够的授课课时间。

  2、系统性。针对学生从学前班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智力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创造能力课”也要从最简单、最直觉的、最容易理解的问题和事物,如“一根线有多少的用途”这样简单的问题开始,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启蒙教育,直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完整形成。

  3、标准性。学生在每一阶段的学习,都要有相应的标准,达到相应的水平。

  4、可测性。通过学生系统的学习后对学生进行的考试和测验成绩,能够比较真实和准确地反映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水平。

  5、大比例。学生的“创造能力课”的学科成绩应在学生升级、高考等总成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目前推测,其创造能力的综合成绩至少应占学生总成绩的50%。

  6、广泛性。该课程要尽可能跳出老框框,涉及尽可能多的新学科和新领域,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弥补了旧式教育几十年一贯制的老是“数、理、化”那么几门课,使学生长久的与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相隔绝的不足。

  7、综合性。该课程要尽可能地注意结合学生当时所学的其他学科。这也是为了学生能够把创造性思维的学习很好的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去以使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产生一个质的飞跃。

  8、自由性。尽可能给学生打开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绪张开想象的翅膀,到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去自由自在地翱翔,没有任何束缚、没有任何框框。

  9、群体性。该课程要注意抓住“群体间的相互激励”的强大效应,让学生们互相启发,互相激励,这不仅会产生很多奇特的创造构思,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群体性意识。

  10、开放性。这门课还要不失时机地打破书本和学校的小天地的封闭性教育,使学生走出去,去应用、去实践,一达到开阔眼界,二达到学以致用。

  但是,任何一门具有普遍意义的教科书,都不可能由一个人或几个人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对于以正规考试教育为标准的创造能力课这样一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且还间接地担负着“兴国”大任的新课程,就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由于除此之外我们目前已经无路可走,所以,为了“兴国”大业的完成,就是困难再大,也应该必须走。

  十、六龄童的三项小创造与将创造教育列入系统的正规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在这里,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一下,这个“创造能力课”是否具有可行性,也就是说,第一,其是否适宜进入学校的正规课堂教育;第二,其是否可以建立相对准确的评价体系。

  第一,人的创造能力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如果是先天的,就象婴儿一出生就会吃奶一样,生下来就有相当的创造力,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再开什么“课程”,就象世界上从来没有哪一个国家开设过“新生儿如何吃奶培训班”一样。但事实上,人类发展到了今天已经有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和外国的电、磁、“蒸气机”等等成千上万的数不清的发明创造,但这些创造没有哪一项是某个天生的发明家发明的。所以,人的创造能力只能是后天的。是在后天的激励、学习、传授、实践、总结、思考等等的多次往复循环过程之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不用说别人,笔者自身就能够完全证明这一点。笔者有一个儿子张正小朋友,刚刚六周岁。经过笔者有意识的激励和启发,他产生了许多创造性的构思,其中三项,已经成为实物性的小创造:一个是用六张编上号的纸条替代游戏棋中丢失不知去向的色子;一个是“塑封中英文隔离英语单词速记卡”;一个是寓教于乐的“小学生德育游戏棋”。这不仅说明创造思维能力不仅可以培养,而且宜于从小就开始培养,而且越早越好。因为儿童心理没什么大的约束,充满着巨大的创造势能,如果及时加以启发和引导,便可使其迅速地转化为巨大的创造动能,使幼芽成长为参天大树。否则,如果置之不理,甚至人为加以埋、踩,这幼芽很可能一是到老不能获得萌生,二是扭曲地反向发展,最终成为危害极大的害群之马。相反,由于笔者从小没有受到过类似的激励和启发,所以到十六岁也还没有什么创造。后来笔者曾偶然阅读过有关创造学的文章,也知道了许多发明家的故事。所以从思维中,就有了一些创造意识。在笔者二十五岁的时候,在生活的压力和一个偶然的灵感的作用下,笔者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第一项发明创造,十几年来,通过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共产生了百余项创造构思,完成了四十余项,并获取了极有价值的“七彩高空飞伞”和“保碘盐罐”等几十项国家专利。设想如果笔者从从儿时也有象张正小朋友这样的启发,那么笔者今天恐怕就不止这点成绩了。另外,早在许多年前,国内外就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和科学的“创造学”,诸如“发明创造心理学”、“创造方法论”、“正交聚合创造术”、“发明创造的‘激发——互激——裂变式反应’术”等等,并且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和训练,科学地激发出了许多发明创造,而这些发明创造,在参加者参加学习和训练之前是不存在的。这些现象表明,人的创造能力完全具备在学校进行由初级到高级的、系统的正规教育的条件。象数理化一样,这些学问一开始并没有进行学校里的课堂上,都是在实验室里和科学家之间进行研究和发展,将其列入学校的正规教育,是在该学科发展了许多年之后的事,所以,将创造能力的培养列入正规教育,这也是一种自然的现象,没有什么不可能。

  第二,以上我们证明了创造能力是可以后天学习的,那么,如果把其列入正规的课堂教学,对于学生的各个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差异,是不是可以较为准确地评价和区分呢?

  说到创造能力的评价,就会涉及到其考核、考试。说到考试,就会谈到考题及答案。应该说,创造能力课的教法、学法与评价法与其他课诸如数、理、化之类的课程,是有所不同的,这也是一个完全新鲜的事物。如果搞的不好,就可能又回到死记硬背的老路上去,从而,违背了我们的初衷。与数学中的1+1=2不一样,创造能力课的习题、试题、命题一般没有唯一的答案,比如,请你想想曲别针都有哪些用途?如果你认为沙漠化对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构成巨大的威胁,那么你能不能提出你的一种或者几种治理方案?这些题目看似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但完全可以通过学生的设想而体现出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水平和差异。有差异就能够评价。差异就是评价出来的。

  十一、开创、实施正规的创造教育的基本操作步骤和进程

  在这里我们将实施创造能力课的主要操作过程简述如下:

  1由国家有关部门立项——2组织全国有关专家进一步论证——3组织国内外业已成形的有关资料,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和制定考核标准——4审定教材及考核标准——5培训师资——6选择学校进行实验——7总结经验、个性教材及考核标准——8小范围内普及——9修订教材及考核标准,培训大批师资——10全国性普及——11参加学生各个阶段的考核并记入学生档案——12在中考-高考分数中占有足够的比重。

  十二、中国未来的高考制度应该学习“两步法”

  我们的高考制度将来的目标应该是:不具备相当的创造能力,就不能够进入高等学校进行深造。这才是对原有教育的一场最为彻底的革命。这能使教育的目的一步到位。高校不是高中,不是普及性教育。高校是为科研前沿和国家建设和各个领域培养一线实战精英的基地。按照这一观点,将来我们的高考制度就应分两部走:第一步行进行创造能力考试。创造能力水平达到标准的,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文化科目的考试。这样,就能够把创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选进了大学。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高校的作用,从而,实现了我们“高能力教育”的梦想。实际上,我国体育、艺术院校或专业彩的招生办法就可参考:先考学生的体育、艺术专长,过关后,再参加其他科目的考试。这就是多年来体育艺术院校能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重要原因。这种考试方法,完全可以供中国未来的大学高考选拔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进入高等学府所借鉴。

  十三、展望未来,我们要搞中国的发明创造大学

  为了进一步强化全民族的创新意识,为了尽快营造那种优良的社会氛围,为了早日造就大批量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的人才,为了早日圆了我们的“创新兴国之梦”,为了早日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科教兴国”的伟大理想,为了我们中华民族永远告别落后,永不再受歧视和欺侮,我们在学校开展正规的创造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建造我们中国的国家级、省级乃至市级的“发明创造大学”,并且,我们还要“亡羊补牢”,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给成千上万的人补上原来所缺的重要一课,举办各式各样社会性的、民间的发明创新活动。这种全方位、大视角、多点出击的立体化作战战略,必将在较短的时期内,使我国获得“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和“创造教育师资”的大面积丰收——这就是我们的 “21世纪‘高能力教育’战略”,这就是我们期待构筑的“21世纪‘创造教育工程’和‘全民创新工程’”。

  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这就是历史赋予我们最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本文地址:http://www.gongyezixun.com.cn/qushi/332.html

温馨提示:创业有风险,投资须谨慎!编辑声明:工业资讯网是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平台,转载务必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来源用户上传,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不可作为直接的消费指导与投资建议。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E-mail:1074976040@qq.com,我们将立即处理。

相关文章
今日推荐 MORE+
科技先锋
科技新闻 MORE+
APP下载
#热门搜索#